首页  >>  外研动态   >>  新闻资讯

夯实语言教学理论,提升中文教研能力丨世界汉语教学学会“2024年高级讲习班”在京成功举办

日期:2024/07/16来源:中国语言文化出版分社

为服务国际中文教育中青年学者成长,助力国际中文教师提升教研能力,2024年7月11—15日,世界汉语教学学会“2024年高级讲习班”在北京成功举办。本次讲习班以“语言教学理论与国际中文教学研究”为主题,由世界汉语教学学会主办,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承办,《国际中文教育(中英文)》编辑部协办。讲习班秉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与“研究”相结合的原则,特邀语言教育领域二十位专家学者,讲授多元文化视域下的语言教学理念与前沿动态,开展教学工作坊与研究工作坊,与来自全国各院校及语言教学机构的近40位国际中文相关专业负责人及一线教师共同探索中文教学法的创新、应用与发展。


阐释理论发展脉络,夯实教学研究基础

在“国内教学理论”模块,授课专家从多角度阐释相关语言教学理论的发展脉络与研究趋势,对前沿教学理论融入国际中文课堂进行了有针对性的探讨。

世界汉语教学学会会长、天津师范大学钟英华教授从表达驱动理论的学理基础、演变及实践应用入手,细致全面地论述了“表达驱动”理论在国际中文教育中的应用。他回顾了20世纪至21世纪学术界在二语习得领域的有益探索,以及部分教学法在理念与路径上与表达驱动理论的关联。他指出,语言习得的本质是满足语言使用者的表达需求,教学设计应以“表达”为牵引,驱动整个教学过程。

北京外国语大学朱勇教授以《新时代汉语口语》系列教材为案例,细致探讨了产出导向法(POA)在教学实践中如何科学落地,进而有效解决国际中文教学中学用分离问题,增强学生的成段表达能力。此外,朱勇教授还分享了技术赋能方法与教材的创新应用,鼓励教师积极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教学需求。

浙江大学王敏教授结合课堂实例,深入挖掘二语协同研究的理论根源,详述互动协同模型得基础概念,强调“创造性模仿”这一概念核心以及互动、协同、语境三者之间的深层联系。她分享了一系列实证研究成果及“续论理论”的潜在应用和发展趋势,为学员指出了教学研究实践的新视角和新方向。

北京外国语大学韩宝成教授梳理了我国外语教学理论的整体脉络,从“整体外语教育”理念的目标观、语言观和教学观入手,细致探讨理念核心问题与具体实施路径,以及理论是如何解决教学中目标定位、课程设置和教学实施方面的碎片化问题的。他强调,外语教育应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探索实践研究方法,深化教学理论应用

在“教学理论探索”模块,授课专家结合实际案例,深入探讨教学理论融入课堂实践与教学研究的方法,引导教师以理论指导实践,以实践促进研究。

北京语言大学崔永华教授基于丰富的学术研究与教材编纂经验,全面勾勒了国际中文教学法的发展历程与未来趋势。他回顾了国际中文教育历经的几个重要阶段及各阶段的特点、成就与后续影响,对比论述中外文教学理念及方法,生动讲述了在不同教学环境下应如何创新应用各类教学法。在此基础上,他进一步引介了“后方法时代”的最新理论思潮,对“结构、功能、文化相结合”这一教学理念进行释疑。

北京语言大学郑艳群教授通过生动的教学建模实例,介绍了国际中文教学建模的基础方法与重要意义,全面分析了教学建模研究的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聚焦数字教学创新与教师发展,提出了有前瞻性的教学与研究建议,鼓励青年教师积极拥抱数字技术,促进教学创新与个人职业发展。

华东师范大学吴勇毅教授以《国际中文教学通用课程大纲》为例,展开了一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探讨。他回顾了《大纲》的编写和修订历程,阐释了教学理念的深化过程及学习者需求的多样化趋势,强调课程育人与素质养成的重要性,鼓励教师根据不同的教学生态环境和条件,灵活选择教学模式与方法,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及积极的学习情感。

复旦大学吴中伟教授基于“学”“用”关系,深度论述了任务型教学法在国际中文教学中的实践应用。他详细阐释了“学”与“用”的基本内涵,深入探讨了什么是任务型教学法、如何判断是否使用了任务型教学法以及如何设定任务大纲和语言大纲等关键问题。他强调,任务型教学法的基本模式是“在用中学”,并具体讲解了在任务型教学模式下,如何真正确保学习效果、提升教学效率。


发掘海外教学前沿,延伸教学研究视角

在“海外教学理论”模块,来自海外中文教学领域的授课专家基于丰富的海外中文教学研究与实践经验,与学员们分享了海外中文教学理论的前沿动态与最新探索。

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储诚志教授介绍了电写汉字时代汉字教学的理论与模式,阐释了汉语书面交际能力在读与写、传与收、存与取、教与学等方面的根本性变化。他指出,通过“电写转型”,国际中文教育可以有效解决“汉字难”的问题,吸引更多学生深入学习中文、了解中华文化。

美国肯扬学院白建华教授详述了语言输入、输出和鹰架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他强调以有意义的主题为载体,开展启发式输入,精讲多练,加强师生互动,以提高学习者的语言吸收和应用能力。他指出,教师需要设计清晰的教学目标及可测性高的学习成果检测方案,有效地将课堂教学从“领着走”自然过渡到“任我行”。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仅应具备扎实的中文基本功和外语教学理论素养,更要能将专业知识有效融入教学实践,不断提升自我。

英国开放大学陈莉莉老师从语言与内容融合教学法(CLIL)出发,对国际中文教学中的文化因素进行了总结。她以“大C文化”与“小C文化”理论为例,指出语言学习者不应是文化的被动接受者,而应引导其积极体验并探索不同文化间的共同点,发挥跨文化交流中的主动性和桥梁作用,形成独特的“第三文化”身份。


立足国际中文课堂,创新教学研究技术

在“教学实践探索”模块,授课专家结合国际中文课堂教学案例,与教师们共同探讨教学实践的新路径、新方法、新技术。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宋飞教授阐释了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和虚拟现实等新兴技术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国际中文教育应如何实现数字化和智能化转型。他提出,作为教育从业者,特别是青年教师,在挖掘新技术应用潜力、推动国际中文教育发展中承担着重要责任与使命,应该积极运用新技术,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天津师范大学于泓珊老师结合来华留学生综合中文课教学视频,生动展现了表达驱动理论对于提升学生中文表达能力的核心作用。她呼吁中文教师不仅要传授语言知识,还应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和文化素养训练,“表达驱动,成果导向”,培养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

各位专家学者的讲授聚焦海内外教学理论的创新与实践,视角多元、案例丰富、内容充实、论述深入,与现场教师们交流热烈。


开展教研案例交流,落实理论照亮实践

此次讲习班设置了教学工作坊和研究工作坊,助力教师深化理解语言学理论基础、掌握最新学术动态、拓宽研究视角、提升教研能力。

教学工作坊特邀北京外国语大学鲁文霞、许诺、季薇、万玉波四位老师进行课堂案例交流与教学经验分享。老师们从POA的操作路径:驱动、促成、产出与评价入手,讲解教学实例,为POA理论融入国际中文教学提供了有力的课堂实施路径和实验支撑。

在此基础上,讲习班学员教师趁热打铁,展开热烈研讨,并分组进行教学设计展示。展示环节由朱勇教授与北京语言大学苏英霞教授担任点评专家。苏英霞教授列举评析了课堂教学实例,详细讲解了课堂教学的基本环节,以及新课讲练中教师容易出现的问题。她强调,教学目标应具备明确性,课上应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合理安排教学活动,实施有效的课堂管理,以实现课堂教学效果。

在研究工作坊中,四位学员代表分享了各自的研究计划,朱勇教授与北京语言大学闻亭教授担任点评专家。朱勇教授结合学员的研究报告,对国际中文教育研究的选题与研究范式进行了阐释,并以POA理论在国际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为例,讲解研究中常见的问题及解决策略、研究思路等。闻亭教授在专业点评之余,热切鼓励一线教师携手共进——“在国际中文教学与研究发展的道路上,我们绝非孤军奋战。这条路上,必定需要整个团队相互支持、共同努力,有人更专注于教学,有人更热衷于研究,我们可以将教学与研究结合在一起,携手共进”。

北京外国语大学郝美玲教授外研社中国语言文化分社社长鞠慧等参与主持了各授课环节。

在为期5天的讲习研讨中,各专家学者倾囊讲授、热心指导,学员们积极投入、满载收获。通过分组协作,学员们共同聆听最新学术动态、丰富研究视角、坚实理论基础;通过深度合作、热烈交流,建立起深厚友谊,为未来的教学互鉴、合作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

结业仪式上,太原理工大学韩晓云老师借助POA理论的基本概念表达参加此次讲习班的收获:(我们)从自身的不足中受到“驱动”,在讲习班各位专家学者精心搭建的脚手架中“促成”学习,未来会回到各自的工作岗位上进行“产出”和“评价”。

世界汉语教学学会从2013年起,连续12年举办“暑期高级讲习班”,为世界汉语教学学会会员和广大师生提供专业培训,是国际中文教育领域具有极高认可度和影响力的品牌学术活动。本次讲习班聚焦语言教学理论的系统研习及其在国际中文教学及研究中的应用与创新,通过专家讲座、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实践演练等多种形式,助力青年教师进一步拓宽理论视野,强化理念创新、实践创新和模式方法创新,不断提升专业素养、教学水平和研究能力,有效促进了国际中文教育领域青年人才队伍的建设和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