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外研动态   >>  新闻资讯

构建外语教育学学科体系,推动学科间成果互鉴——李民教授访谈精华

日期:2024/07/01来源:高等英语教育出版分社

2024年1月,《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简介及其学位基本要求(试行版)》发布,“外语教育学”被正式增列为“外国语言文学”下设的二级学科,表明外语教育学学科已获得国家正式认可,这必将进一步推动我国外语教育的发展,外语界对此高度关切,并已掀起研讨热潮。

结合二级学科“外语教育学”的设立,南开大学李民教授接受了“外研社外语学术科研”视频号专访。在专访中,李民教授深入阐释了外语教育学的学科概念内涵及体系、学科定位及发展、课程体系建设及人才培养以及相关研究等。

厘清学科内涵,总结建设成果

李民教授首先介绍了外语教育学的提出背景,指出该学科建设基于广泛调研,并参考了国内外其他学科的建设情况。中国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外语教育实践,但是缺乏明确的理论支撑。之前外语教育一般归入“外语课程与教学论”,该学科中教育学知识充足,但语言学知识匮乏。如果把语言学知识有机融入外语教育过程,可能会更有效提升外语教育质量。

在此基础上,李教授阐释了外语教育学的内涵。学界对外语教育学的普遍认知是“外语+教育学”,但二级学科外语教育学是“外语教育+学”,即将“外语教育”视为明确的研究对象。他指出,这一分法最早由辛广勤先生提出。李教授强调,外语教育学具有超学科性,其中听说读写等外语知识是学科核心知识,同时融入语言学、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知识,这些学科知识不分主次,均积极发挥作用,促进外语教育学更好、更快地发展。李教授指出,外语教育学学科的主体仍然是外语教师,而不是教育学院的教师。

随后,李民教授梳理了外语教育学建设的进展和成果。自2016年以来,王文斌教授和他陆续发表了一些论文和报刊文章,探讨了构建外语教育学的必要性,明确了外语教育学的概念和定义,对比了外语教育学与相邻学科的异同,梳理出学科体系的13个结构要素。李教授表示,在外语教育学已进入教育部《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2024年)》的背景下,当务之急是构拟出该学科方向研究生的课程体系。

梳理学科体系,启发人才培养

在总结学科建设成果后,李民教授梳理了外语教育学学科体系中13个结构要素的逻辑关系。他指出,这些结构要素在不断发展。王文斌教授和他最早提出了11个结构要素(王文斌、李民 2017),后来将其发展至13个(李民、王文斌 2019)。

外语教育起始于国家、社会和学科需求。有了需求后,第一大环节是对已有研究基础进行梳理,开展元外语教育研究、外语教育学方法论研究、外语教育史研究等。这些理论性思考是构建外语教育学的前提。第二大环节是明确外语教育学的目的,第三大环节是明晰外语教育政策与规划,第四个环节是实施外语教育,包括设置课程、编写教材、设计教法、探索学生的习得规律,以及测试和促进教师发展等。李教授表示,这个环节占比最重,也是研究较多的层面。实施环节完成后,进入组织与管理环节,评估各环节的完成情况。若满足外语需求,则继续循环;否则,根据需求进行调整。

随后,李教授探讨了外语教育学的构建对师范类院校课程建设和人才培养的启发。调研数据显示,目前师范类院校的课程体系主要包括“听说读写+教育学”知识,学生对语言学知识的掌握不足。他认为,如果英语师范生在毕业时具备词汇学、音系学、语义学和语用学等知识基础,那么他们在培养学生外语能力时目标会更聚焦,效果会更佳。外语教育学的成立将会给师范生课程体系带来较大改动,语言学知识的比重将增加,教育学知识仍然保留,但会有所减少,学科专业特性将更加明显。

明确学科定位,推进成果互鉴

在探讨外语教育学与相邻学科间关系时,李民教授指出,它与应用语言学、教育语言学、外语课程与教学论等有很多相似之处。

应用语言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应用语言学包括社会语言学、语料库语言学等分支,但不以外语教育为主要研究对象;狭义的应用语言学主要关注“教”,但对二语习得,即“学”的关注不足。因此,两个意义上的应用语言学都不太适合我国的外语教育实践。教育语言学由美国学者Spolsky在1972年提出,是最接近外语教育学理念的学科。但它还关注祖籍传承语、少数民族濒危语言等,范围比外语教育学大一些。外语课程与教学论更多关注教学法等“教”的成分,而对二语习得、语言规划、教材研发等方面的关注不足,因此其范畴比外语教育学小一些。综合来看,构建外语教育学是目前比较理想的尝试。

李教授认为,外语教育学的学科体系,如外语课程研究、教材研究等领域相对成熟,这为外语教育学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条件。外语教育涉及很多议题、领域,但研究者之间的借鉴较少。李教授强调,外语教育学能提供系统的研究视角,促进成果互鉴。如果研究者能从更宏观的角度来看待研究问题,可能会带来新的突破。最后,李民教授提醒教师要善于从教学实践中寻找研究课题,并以二语课堂互动为例说明课堂上的许多内容都可以成为研究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