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外研动态   >>  新闻资讯

“外语教育学”建设的意义、挑战与目标——王文斌教授访谈精华

日期:2024/06/28来源:高等英语教育出版分社

2024年1月,《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简介及其学位基本要求(试行版)》正式颁布,“外语教育学”被正式增列为“外国语言文学”下设的二级学科,表明外语教育学学科已获得国家正式认可,这必将进一步推动我国外语教育的发展,外语界对此也高度关切,并已掀起研讨热潮。

结合二级学科“外语教育学”的设立,王文斌教授接受了“外研社外语学术科研”视频号专访。在专访中,王文斌教授针对外语教育学学科建立的理论与实践意义、所面临的挑战,以及教育数字化转型下学科发展方向等方面分享了深刻见解。

微信图片_20240628101133

凸显“外语”特色,推动自主知识体系创新

王文斌教授首先论述了建立外语教育学学科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他指出,建立外语教育学的第一个意义是,赋予广大外语教师一个学科之家及合法的学科身份,这是全国大中小学大约170万外语教师共同的心声。他解释道,早已有学者如章兼中教授、张正东教授、舒白梅教授等使用“外语教育学”这一术语,并出版(发表)相关专著和论文,为我国外语教育学的发展已作出重要贡献,但其内涵与目前作为二级学科的外语教育学不完全相同。二级学科外语教育学覆盖大中小学全学段,而且除了英语,还包括其他非通用语语种,覆盖我国纵向和横向的所有外语教育活动,而且顾重“育”,而不仅仅是“教”,强调“教止于技,而育行于魂”的理念。这一特色不仅体现于正在筹备中的外语教育学专业委员会的组成成员,也表现于其对各相关议题的探讨。

从学科建设角度看,外语教育以前属于二级学科“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我们需要正视的一个客观现实是:全国大中小学的外语教师不一定全是语言学家、文学评论家、翻译理论家或应用语言学家,但每一名外语教师的第一个身份就是外语教育工作者,然而遗憾的是,在外语教育学被正式确立为二级学科之前,他们却没有真正属于自己的学科,而是附属于内涵和外延都相当宽泛的应用语言学,导致大部分外语教师学术身份和学科身份的模糊以及社会的质疑。成立二级学科外语教育学后,外语教师终于拥有了一个学科之家,可以明确自己的学术身份,找到了一个“安身立命”之所,可以回答“我是做外语教育研究的、是培养外语人才的”,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同时也可消解社会之问。

学科建立的第二个意义是推动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创新。当前外语学科的大部分理论来自于西方,对此外语教育工作者要深刻反思;一些盖棺论定的理论是否完全适用于中国外语教育现实,对此我们外语教育者需要拷问。对于合理的思想,我们应积极吸纳;对于不合理的内容,我们需要及时反拨,并构建中国自主的外语教育知识体系,纠正外语教育各维度目前割裂研究现象,加强顶层设计,统筹兼顾,浇筑外语教育“同心圆”,倾力于办中国的外语教育,而不是办外语教育在中国。王教授表示,外语教育不反思过去,外语教育的未来就是过去。希望通过建设外语教育学学科,使外语人才培养真正做到为国家服务,即能更高效地为国家培养更高质量的外语人才,也能使外语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增强人类文明互鉴等人类活动中起到沟通人心的桥梁作用。

聚焦师生,迎接外语教育新挑战

在肯定学科建设意义以及所取得成果的同时,王文斌教授提醒我们要正视外语教育学面临的多重挑战。首先是视野和思路的转变。近几十年来,我们的视野和思路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美西方的影响。今年1月份虽已公布外语教育学为二级学科,但仍需要一段时间让外语学界和相关行政管理人员了解其宗旨和发展路径。其次是本土理论体系的不足。王教授表示,学科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整个学界近170万外语教师共同努力,一步步推进本土理论体系建设和学科发展。

最后是外语教育学中两大主体——教师和学生的发展。王文斌教授认为,要提高外语教育质量,教师是关键。目前部分教师哲学思维、语言功底和文学功力不足,能开展创造性外语教育活动的教师相对欠缺。教师需要反思自己是否具有足够的哲学思维、语言修养以及文学涵养。优秀的教师应集众家理论于一身,不执泥于某单一理论,面向不同的课堂、学生、教育内容和培养目标时,能驾轻就熟地灵活应用各种理论和方法,做到因地制宜、因校施策、因靶瞄射和因材施教。这四个“因”也是外语教育学今后需要着力研究的方面,其目的是捶破千校一面、千地一策、千靶一方、千人一案的外语人才培养态势。

在学生培养方面,王文斌教授表示,过去我们侧重知识传授,但在人工智能时代,教师应思考如何传授思想力、想象力和创造力。他解释道,“我们生活在知识中,并不等于我们生活在思想中;我们生活在思想中,并不等于我们生活在智慧中;我们生活在智慧中,并不等于我们生活在真理中”。学生不仅要了解本国的语言和文化,还应通过外语了解世界各地的语言和文化,以开阔的心理境界和思想境界,推动文明互鉴,减少因语言沟通无效引起的矛盾,甚至战争。

拥抱数智化,展望外语教育新未来

最后,王文斌教授探讨了教育数字化转型下,如何建设和发展外语教育学学科。他指出,部分教师虽了解“教育数字化”等概念,但目前尚未曾使用过ChatGPT类大语言模型。部分教师目前对人工智能暂时有些难以接受,尤其是五六十岁的教师,这可以理解,但是如果再不正视教育数字化带来的冲击,我们可能就会被淘汰。

王教授进一步阐述了教育数字化带来的便利,包括庞大的知识储备、大数据和大语言模型等,并强调在充分利用这些便利的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想力、想象力和创造力。教育数字化转型下,外语教育不能仅满足于知识传授,而是激发学生采用富有弹性的灵活思维方式,解决问题时制定不同方案,选择最佳路径。他以“云山”的英文翻译为例,探讨了外语教师应如何引导学生灵活使用语言,采用不同的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基于不同的想象,教师可以教授学生将“云山”英译为a cloudy mountain、a cloud-capped mountain、a mountain with clouds curling around等,而非单一的译法。

王文斌教授总结道,教育数字化只能成为我们的工具,我们永远不能让它成为主导者。我们要充分利用它,发挥其作用,确保人类永远是教育数字化的设计者和规定者。下一步,外语教育学要重点培养学生的三个“力”——思想力、想象力和创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