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产品服务   >>  业界动态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大学社:如何打造“专精特新”劲旅

日期:2024/06/21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李永强

王芳

赵秀琴

张鹏

陈洁

受访人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党委书记、董事长 李永强

外研集团(外研社)党委书记、董事长,外研社社长 王芳

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 赵秀琴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党委书记、董事长、社长 张鹏

浙江大学出版社常务副总编辑、副总经理 陈洁


大学出版社与高校紧密连接,成为学术出版板块重要且有特色的出版力量。在教材数字化、营销融媒化等趋势下,如何发挥既有优势、突破发展短板,成为摆在大学社出版人面前的一道“必答题”。在第36届全国大学出版社图书订货会在京举办之际,《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对话多位大学社出版人,倾听他们的见解与规划。


看市场增减,在细分领域寻增量空间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去年出版社营收和利润如何,对今年收益有何预测?

李永强:2023年,人大社继续坚持社会效益优先,打造精品图书,一批重点选题入选国家部委各类项目、获评重要奖项,与此同时,全力做好线上线下融合式营销,实现了营收增长。今年在出版策划端的图书出版数量和质量方面都有所提升,营收增长预期肯定好过去年。今年的目标不仅是增长数字更好,而且强调各类销售指标的协同,确保出版社整体目标的健康持续发展。

王芳:2023年,外研社出版主业稳步发展,数字化赋能成果显著,各条业务线主动求变,全社收入和利润实现了双增长,超额完成了全年营收指标。今年,我们进一步优化业务结构,深化数字化转型,不断完善管理机制,从上半财年数据看,传统出版和数字化业务均实现两位数增长。我们有信心迎接新的挑战,实现新的飞跃。

张鹏:南大社去年营收和利润同比增长幅度都比较喜人,预计今年会延续稳健的增势。这些增势主要来自新市场的开拓、新产品的上市、新营收的拓展和新模式的推行,围绕教育出版做强知识服务,成了延续增势的有力抓手。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当下大学社各业务板块市场如何,未来增量在哪里?

王芳:当下纸质教材面临数字化学习趋势的冲击,使用率下降。未来,大学社的市场增量将来自两个方面:为现有用户提供更丰富更立体化的产品和服务,比如推出纸数融合的智慧版教程和读物,以多模态的产品形态和功能,实现更多收益;积极开拓新的用户和市场,比如外研社正在探索职教出海、中文出海等业务。

赵秀琴:大学出版的根基和核心是深耕学科专业。在专业细分领域追踪学科发展前沿、紧扣学术发展脉搏,及时跟踪学术成果呈现方式的迭代。在各自出版主线上向纵深发展,以技术创新带动多产品形式,这是学术出版未来的增量空间。此外,我们依托资源优势,打造了一批特色鲜明的大众读物,主要包括民族艺术板块“律动炫中华”系列、体育健身板块“健康中国”系列、传统文化板块“符号中国”系列,以及面向少数民族地区的国家通用语言系列教材、民汉双语发音词典系列等。其中,“符号中国”系列聚焦具有典型中国文化符号特征的物质、非物质文化遗产,现已出版32种。希望这些业务板块的拓展能增强出版社的整体活力,更好地服务核心业务、服务读者。

张鹏:传统纸质图书特别是面向基础教育的教材教辅图书市场,受到新生人口下降、阅读习惯改变等影响,市场呈萎缩下降态势。传统的征订与销售模式已经改变,小红书、B站等网络平台的口碑传播和主播推介,越来越影响C端消费。

少儿素养精品读本、专业领域课程教材、重要IP版权图书等垂直领域市场在增长。少儿素养读物会在未来一段时间迎来高质量发展的红利期。大学社的市场增量在于依托学校母体放大知识服务优势、做强智库服务平台、融合教育培训市场。大学社需调整以纸书为单一模式的业务板块,放大单本书效益,深化编销一体化人才队伍建设、纸电贯通式扁平项目管理和产品经理人效益核算改革。


解析危与机,以发展解决发展中的问题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如何迎接大学社的发展机遇与挑战?

李永强:我国大学社数量在全国出版社中占比近20%,无论生产规模、经济绩效,还是承担大型出版项目、对外版权贸易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高校的学术优势也使得大学社在主题出版、教材和学术出版、融合出版以及走出去等方面有着较鲜明的出版特色和较广阔的发展空间。

大学社所面临的问题、挑战与整个出版界是一致的,面对发展带来的问题,必须依靠自身的发展来解决。从内容端,大学社要始终积极践行文化企业的责任与担当;从发行端,要开创传统出版单位融合发展新路径;从行业生态角度,也要与行业命运与共,携手构建健康融合的社店共生新型关系。

王芳:“危机”,有“危”也有“机”。比如,有人说人工智能首先冲击的是出版业,但AIGC可以帮助出版社大幅度提高工作效率,降低人工成本。另外,大学社还可以依托高校学术资源,在AI助力下提升学术影响力。

外研社把数字化和国际化作为两大战略方向。数字化方面,我社推行“纸数融合、应数尽数”。外研社在1983年就开始了国际化合作,诚然,外研社目前的国际化程度还不能同牛津大学出版社、剑桥大学出版社等相提并论,但他们的战略定位和发展路径,值得学习和借鉴。

陈洁:在数字化发展过程中,大学出版的传播力和影响力进一步扩大。可以说,数字化是发展趋势,专业化是内涵和立足点,品牌化是愿景和目标。大学社要通过提升数字化专业服务能力、构建学术资源数据库实现知识连接,并达成与国外知名出版机构的区域连接,通过数字学术出版产业链搭建、品牌化与平台化建设实现产业升级,并通过高端智库建设优化人才资源,赋能大学出版数字化转型,实现跨越式发展。

张鹏:目前大学社一定程度上面临四方面挑战:一是专业能力有待加强。高质量发展对人员专业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大学社要采用线上线下、理论实践、政策技能相结合的方式不断开展学习活动,进一步提升编辑整体水平。二是创新发展有待突破。高质量发展也要求出版人通过转变发展模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制定发展战略,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发展新质生产力。三是激励机制需要调整。在增长放缓等大环境下,需要我们在内容开发模式、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探索创新,用更具活力的激励机制和奖励措施激发新业态产能。四是市场能力还需加强。产品销售渠道不宽是长久以来影响大学社好书畅销的短板。一系列共性市场短板问题需要大学出版人养成“多元营销”模式,是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


应对渠道变革,在提质增效上做文章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大学社如何做好营销创新?

李永强:人大社坚持提升全媒体传播能力,主要从四个方面着力:一是从用户角度出发,创建融合营销场景,融合教材、学术、一般图书等多产品形态,深入了解细分垂类用户诉求,策划能解决用户需求的营销活动。二是丰富自有品牌“CRUP大家谈”“人文咖啡馆”“开学第一课”“如何讲好一门课”等活动策划,以融合创新为品牌宣传和营销发行助力。三是依据产品结构特点和自身需要,精准研判,主动出击,做好渠道政策调整和转型升级。四是持续开展营销业务流程再造与销售管理模式变革的探索,打造适应长远发展需要的学习型业务团队。

王芳:目前外研社已经形成了涵盖微信公众号、抖音、视频号、小红书等多平台,覆盖公众号推文,带货短视频及图文、直播带货等多形式的营销及宣推矩阵。其中,微信矩阵粉丝总量达5693万,类型不仅覆盖全年龄、全学段读者,还包含“外研职教”“青少年普法”等垂直账号。其他类型的新媒体涉及小红书、视频号、抖音等11种平台,覆盖粉丝281万。仅外研社的抖音店每年的图书销售规模就超过5000万码洋。经过几年探索,我社新媒体自营业务已达到一定规模,形成对原有渠道体系的重要补充,也对销售业绩增长作出了一定贡献。更为重要的是,我们通过新媒体自营业务,建立了外研社的私域流量,可以直接触达用户。


原文链接:https://epaper.chinaxwcb.com/app_epaper/2024-06/21/content_998439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