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外研动态   >>  党建工作

传承五四精神,弘扬爱国情怀
——外研集团(外研社)党委第十党支部赴北京鲁迅博物馆举行主题党日活动

日期:2024/05/24来源:外研集团(外研社)党委第十党支部

孟夏之月,万物并秀。在这美好时节,外研集团(外研社)党委第十党支部组织开展“传承五四精神,弘扬爱国情怀”主题党日活动,具有重要意义。5月23日下午,支部党员一齐来到北京鲁迅博物馆,参观鲁迅生平陈列展览及鲁迅故居,共赴一场红色文化之旅。外研社党委副书记、副董事长、总编辑刘捷参加了本次活动。

1

鲁迅博物馆陈列厅分上下两层,八个部分。上层主要介绍鲁迅先生1881至1926年间,从出生、求学到北京工作时的生平大事。地下一层主要介绍鲁迅先生1926至1936年间,在厦门、广州、上海的工作和生活情况。

党员同志们跟随讲解员的脚步,重温了鲁迅先生波澜壮阔、可歌可泣的一生。1881年,鲁迅出生在绍兴,在这里度过了自己的童年,12岁时入三味书屋学习传统儒学,17岁时离开故乡。1898至1902年,鲁迅来到南京,先后在江南水师学堂、矿路学堂学习,第一次受到反封建进步思想的影响。1902至1909年,鲁迅怀着满腔爱国热忱赴日本留学,在仙台医专学医。“幻灯片事件”后,他弃医从文,走上用笔拯救国人的道路。这期间他读了很多新书,受到西方思想的冲击。1909至1936年,鲁迅回到祖国的怀抱,辗转于杭州、绍兴、南京、北京、厦门、广州和上海等地从事文化教育工作,为革命事业奉献了一生。

2

1912年,鲁迅来到北京,在这里的14年间,他创作了200余篇影响深远的作品,并翻译了大量外国文学作品,用创作实践文学革命,为新文化运动呐喊助威。他积极奔走呼号,支持青年学生的正义斗争,痛斥刽子手的凶残行径。1927年,鲁迅抵达上海,在这里度过了人生的最后十年。这一时期,他创作了大量杂文,结交共产党人,结识国际友人,推动左翼文学运动,积极参加社会活动……即使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仍坚持写作、坚持斗争,不愧为国人心中不朽的民族魂!

3

在参展过程中,有一幕让人热血沸腾。当讲解员讲到,1903年前后,在中华民族最黑暗的年代,鲁迅写下一首热血沸腾的小诗——《自题小像》。讲解员一句一句念去,当快要念到最后一句“我以我血荐轩辕”时,现场观众无不跟着念出,一个个不约而同参与进来,声音愈来愈大,响彻展厅。诗句中饱含着的赤子之心感动着当下的每一个人,强烈的爱国情感穿越历史激荡人心。 

展厅里一张张照片、一份份史料、一件件文物,无不诉说着鲁迅短暂辉煌、伟大坚韧的一生。鲁迅先生的一生,可以用其在《记念刘和珍君》中的话来形容——“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那些在黑暗无光的时代里,产生的彷徨,发出的呐喊,至今仍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

5

参观完陈列厅,党员同志们跟随讲解员一同探访鲁迅故居。鲁迅故居是鲁迅先生在京的最后一处住所,就是在这个青瓦灰墙的四合院中,鲁迅完成了《野草》《彷徨》《朝花夕拾》等著作。院内的两株丁香,是鲁迅亲手所栽,历经百年风雨,开得愈发茂盛绚烂。党员同志们在院内徘徊,流连忘返,用心感受着孕育出旷世巨作的一草一木、一桌一椅。

用生命拥抱理想,以热血书写不屈。回顾鲁迅先生光辉灿烂的一生,重温百年前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可以让我们从历史中汲取前行的力量。今天的新时代共产党人,要像百年前的鲁迅先生那样,胸怀忧国忧民之心、爱国爱民之情,奉献祖国、热情工作,矢志耕耘、无怨无悔,让爱国主义的旗帜始终在心中高高飘扬!